文章

獨 木 舟 的 運 動 簡 介 

獨 木 舟 起 源

 
 獨木舟起源於石器時代,人類用砍下來的大樹幹將中間挖空放於河流,人坐在裡面用樹枝作槳划動。並利用這種原始的水上船來從事漁獵及交通生活工具。根據我國古籍記載,人類發明舟楫最初是「刳木為舟,剡木為楫」,“刳木”而成之“舟”,俗稱“獨木舟”。而我國多年來亦不斷在各地江河邊發掘出土之古代獨木舟。獨木舟在西藏、雲南、廣西等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十分盛行,廣西南丹縣吾隘還用獨木舟進行競渡比賽。印度恒河流域和古埃及尼羅河流域都曾發現過古代的獨木舟,而在古巴比倫(今伊拉克地區)幼發拉底河畔,曾發掘出一位阿拉伯王的墓葬,其中有一艘小巧的銀製獨木舟和一支槳,估計有六千年歷史。從玻利維亞到蒙古,從新西蘭到北美的世界許多地方都可以找到划艇的發源地,北美的印第安人用鹿皮、樺樹皮,埃及人用紙沙草及婆羅州人用木頭等材料造的划艇。在新西蘭展覽的一條毛利人用來打仗用的划艇有117 米長,可載80 多人。在北美洲當時獨木舟是很普遍的,當地人用舷外裝有支架的獨木舟發現了太平洋中的玻利尼西亞群島。現今當地民眾還廣泛地使用這種小船。古代北美更北邊地區和格陵蘭島發現的愛斯基摩皮筏,用鯨魚皮、水獺皮等材料包在骨頭架子上而成的,由一個人坐著用雙葉槳划,作為狩獵及交通工具,這種皮筏叫“KAYAK”,是愛斯基摩語,意思是“人船”。愛斯基摩皮筏與北美印弟安人樺木船的區別在於推進方式,這種區別從而進化成為我們現代奧林匹克獨木舟運動的兩種原型:英文名稱分別為“KAYAK-皮艇”(意思是指愛斯基摩人的獨木舟) 用雙葉槳來推進和“CANOE-划艇”(意思是用獨木製的小船)用單葉槳推進的。
 

 

獨木舟運動的發展

 
1866 年世界上第一個獨木舟會正式在英國出現,而此運動亦日趨蓬勃。1873 年,維多利亞女皇更下令改名為皇家獨木舟會(The Royal Canoe Club),可見此運動當時的受重視程度。其後,歐洲各國亦相繼效發,紛紛成立獨木舟組織。1924 年,國際獨木舟協會(I.C.F.)(International Canoe Federation)正式成立。及至1936 年,第十一屆奧運會(德國─柏林)獨木舟靜水競速賽(Flatwater)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,從而使獨木舟進入奧運大家庭。現代奧林匹克項目的獨木舟運動,是在20 世紀30 年代中期傳入亞洲。1983 年亞洲獨木舟聯會(A.C.C.)(Asian Canoe Confederation)成立,1990 年北京亞運會首次才將獨木舟列為比賽項目。

悼念洪叔

本會創會人之一杜世洪先生簡稱洪叔,不幸在2005年因癌病逝世。本會痛失英才,損失難以形容。

洪叔-我們稱他為「老爹」-眾人的父親。他任本會主席多年,而且借出其居所作我們通訊地址及

開會及聚會地方。洪叔生前克勤克儉、平易近人、默默耕耘、努力建樹、淡薄名利、親力親為、

勤奮工作、做事謹慎、一絲不苟、不怕艱難、勇往直前、排除萬難、全力以赴、任勞任怨、

刻苦耐勞。艇屋內大部份艇隻、槳都是洪叔親手造成、建造及維修艇屋、維修艇隻。本港唯一的

一隻兩截K4,是洪叔設計及完成,其後賣給印尼獨木舟會。因其女兒的關係,而認識中國國家

教練張炎昌先生,更成為好朋友。先後多次帶領我們到廣東肇慶西湖及珠江口二沙頭,與中國

獨木舟運動員一齊集訓。洪叔因要到澳門工作,大力推動澳門朋友划獨木舟及成立獨木舟團體,

同時帶領我們到澳門划獨木舟,亦鼓勵澳門獨木舟會來香港參加比賽,我們借艇給他們比賽。

洪叔及楊明叔以七十高齡,而參與獨木舟比賽,外界人稱為晨曦孖寶。

2003年與其女兒開慶祝會慶祝划獨木舟30週年,獨木舟界一對父女划獨木舟活動有三十年經驗

及默默地支持獨木舟活動是難得,而有很多屬會代表蒞臨參加更是難能可貴。

洪叔-老爹我們永遠懷念及敬重您。

晨曦獨木舟會歷史

 

19759月,杜世洪與杜婉玲參加由「金青會」主辦之全環島及半環島獨木舟比賽,取得男女

混合組冠軍,香港獨木舟比賽中,第一對父女獲得冠軍奬牌。跟著連同一班在「金青會」志同道合的朋友,一齊離開「金青會」,197510月另組成一個非牟利團體。成員有18人,杜世洪先生、杜啟洪先生、杜澤霖先生、杜澤錦先生、江約瑟先生、陳虹先生、徐民強先生、鄺兆祥先生、

羅建昌先生、鐘偉民先生、鐘偉超先生、關錦華先生、蘇鋆明先生、李卓凡先生、何玉娟女士、

杜婉荷女士、杜婉玲女士、鄧麗珍女士。以「非牟利及自力更新」為口號,提供獨木舟活動及旅行

遠足活動。以二千元為建會經費。並以「旭日初昇,晨曦照耀大地」。取名「晨曦會」。

19768月註冊為「晨曦獨木舟會」。註冊編號:CP/SR/19/4444

 

1976年農曆新年,投得長沙灣年宵市場一單位,售賣玩具及零食,籌募經費,全體總動員連同山線行友,一連三天義務工作,年卅晚更要通宵工作,雖然成績平平,但深深體會到本會人才輩出、人盡其才。本會之年宵招牌,由會員用發泡膠造成二龍吐珠,其中的吐珠是可以轉動。當年港督親臨參觀,都稱讚我們設計有創意。由會員設計之百寶袋用作收錢,其他年宵市場的人士看見,都稱讚我們的百寶袋很實用。年宵市場完結後,利用現場遺留下的木板及車輪,改造成一部簡單木頭車,將剩餘的貨物搬運返抵旺角基地。

 

本會第一個會章是SHHS,有二個意思,一是晨曦-起身,另一是晨曦-合成。在早期山線使用及

1975年第二屆吐露港比賽(亦是晨曦獨木舟會成立後第一個參加之獨木舟比賽)使用。

第二個會章是永久使用,由專人設計,上面用英文字寫成SUN HAY CANOE CLUB,中間用SHCC畫成一隻獨木舟加上一支槳,外面用篆書寫成晨曦獨木舟會。倒轉三角形成橢圓形,表示面面俱圓。

由郭漢先生設計十週年紀念章、由梁樹強先生設計十五週年、二十週年及三十週年紀念章。

 

山線以「晨曦之友旅行隊」為名,及隸屬於「香港旅行遠足聯會」。山線首次活動是遠足烏蛟騰,出發時,天文台已懸掛一號風球,起程後一段時間,天文台改懸三號風球,且下著大雨,我們立刻回程,及至苗三石澗時,平時只有不及腳踝的水,現漲至膝蓋下,幸好我們帶備繩索,大家扶著

繩索而行,安全脫險。更笑說:晨曦一開隊,便水頭充足,風雨同路。

 

197512月,山線原定去大城石澗,因前一晚,不斷下雨而且氣溫不斷下降。因為下雨後,再行走石澗,是很危險,臨時改去城門水塘鉛礦坳。當我們到達時,各人均被眼前之奇景嚇呆了。山頭樹木花草、石頭及欄杆,全被霜雪包裹著,晶瑩剔透,是香港百年來難得一見之奇景。有其他

旅行隊經過,為我們拍下此奇景,很多謝他們。

 

197611日,主席徐民強先生,帶著他的一班學生及杜婉玲,參加旅行隊主辦之嶂上長跑,取得男子組亞軍及女子組冠軍,而打破由「勞青體育會」所壟斷的所有奬牌,而開始為其他旅行隊認識本會。

 

山線行程遍及全香港、九龍、新界及離島。更遠至澳門及深圳。山線以人情味濃厚及樂於助人見稱。部份行友由本會開隊已跟隨著本會,直至1997年結束為止,他們對本會不離不棄,每當我們有

比賽時,他們都會到會場為我們打氣、拍照及協助我們搬運艇隻。每當我們要籌募經費,他們都會

盡力幫助,同時亦鼓勵他們的小朋友捐出零用錢幫助我們籌款。山線的結束,我們深表遺憾。

 

難忘山線之旅:

「開始正與風雨,前途有喜有落。」

「冬日寒風至,整夜雨綿綿,旅行鉛壙坳,樹木佈滿霜,全山頭都是,晶瑩兼剔透,自然奇景觀,難得可看見。」

「霧困大頭羊、伸手不見指,聽聞火車聲,欣然可下山。」

「清水灣往大廟行,大家齊吃大茶飯。」

「農曆初三赤口日,茘枝窩上炮仗燒。」

「夜半訪東二,尋找山線客,水警難靠岸,游泳至灘頭,泳客拖上船,大團圓結局。」

「旅行東北丫,天后官燒香,燒豬來還神,保一年順境,繼吃海鮮餐,大家樂融融。」

 

本會早期通訊地址,是租用旺角郵政信箱。後改在旺角火車站聯運道61號。繼後改在美善同道,

長達二十多年。其後由會員提供通訊地址。

 

本會艇屋

第一個艇屋是會員借出西貢斬竹灣村屋

第二個艇屋,西貢對面海村一個很細少的地方,會員要在公厠更換衣服。本港唯一的

一隻兩截K4,都在這裡製造,且為本會贏得多項奬牌。

第三個艇屋,西貢大環村,(亦是現在艇屋)

 

建會時,獨木舟及槳是洪叔負責建造,救生衣、艇架、槳籠、絲網印T裇等工作,都是由會員自己製造,以達到本會創會之口號「自力更生」。日後所有的維修工作,建設工程均由會員全力以赴,默默耕耘而完成。

 

早期的大環村艇屋基地是兩塊梯田的荒廢的果園,連同巴士站旁地下一村屋作更衣室之用。各會員連同山線的團友同心協力地,執拾海上蠔殼,清理海灘什物,開闢一條河道上落獨木舟。將荒廢的田地,清除雜草,掘平凹凸不平的地方擺放獨木舟。早期沒有樓梯上落,要經過大環村上落。其後才建成一條木樓梯上落。

 

1987年,因政府要擴展西沙公路,而要本會遷出,這時我們才知道租用的艇屋基地,已被政府收回為官地,於是向政府商議租回此地,誠蒙布政司『鐘逸傑爵士』協助,政府批出此地給我們使用,同時可以建一房屋。因而向各會員及山線遠足朋友籌募經費,籌募經費之芳名及款項鑄刻在艇屋銅板上。經各人的辛勤努力下,在198964日艇屋基地隆重開幕。並有幸邀請鐘逸傑爵士、香港獨木舟總會會長王華生先生及主席陳偉能先生、西貢區議員王水生先生蒞臨主持開幕典禮,

鐘逸傑爵士更主持揭幕禮。揭幕銅板及捐款者芳名之銅板由會員何冠勤先生負責。王華生先生送出三艘救生艇給本會使用。